2009-01-08 16:10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從雅典衛(wèi)城,古希臘柱式,古羅馬光輝的拱券技術,柱式的演進及定型,再到哥特式尖券,骨架券,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法國的古典主義。古代歐洲的建筑一直順著自己的社會,地域,宗教,文化這條脈絡不斷茁壯的成長、演變、進化著。每一棟留下來的都是百年一成的杰作。讓我們如此的推崇和喜愛,這種對偉大藝術的欣賞是無國界之分的。因此,當一些國人一過分的狂熱追逐著歐洲古典主義,或歐陸風格時,我們或多或少的可以理解一些,然而,這究竟給我們帶來的是中國建筑的再一次輝煌,還是沒落?
我們都知道有生命力的建筑都是獨特建筑風格與本地文化傳統(tǒng)交融的產物。歐洲的古建也不例外,沒有古埃及人早期對太陽神的崇拜,對人的生死的獨特的理解,就沒有金字塔及太陽神廟的建造,也就不會有柱的應用,更不會有后來人所崇拜,至今仍在模仿和應用的古羅馬柱式;沒有野蠻的奴隸制,也就不會有現今的旅游勝地羅馬角斗場的存在;沒有基督教在歐洲的大肆盛行,也就不會有哥特式教堂,不會有尖券,骨架券的使用,當然像索菲亞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輝煌的宗教建筑也就不會出現后人的面前了;同樣如果沒有基督教對人的在各個領域上如此絕對的控制,也就不會有后來的文藝復興,更不會有佛羅倫薩主教堂的豐碑似的穹頂的誕生,以及后來的坦比哀多,以至后期讓人略帶遺憾的圣彼得大教堂。
歐洲古建的輝煌歷史,我不想再過多重復,因為這也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我想說的是,建筑不是無根無基的,漂浮在人們腦中,忽然就誕生在世界上的。經典的建筑也不是忽然就誕生于某位大師的頭腦中的,它是與當時的社會,自然環(huán)境分不開的,這就是為什么同是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前的建筑,中國的卻與歐洲的有這么大的差別、蘇州園林和歐洲幾何型園林之間的會產生如此巨大差異。
建筑是一個國家,時代,文化的綜合體現,因此,我要說的是,不管現在是歐陸風也好,復古風也好,到底是我國建筑真正發(fā)展的正確的方向還有待研究。盲目跟風產生的后果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我想從以下幾點來闡述我的觀點
西方的月亮不比中國的圓
如我前文所說的,沿著兩個不同文化發(fā)展軌跡進化發(fā)展而來的文明的產物是否可以彼此替代,彼此一較高低?外國的東西是不是適合中國的,中國有自己的國情,自己的文化,我們有悠遠流長的五千年文明作為根基,我們的建筑有自己獨特的結構,建造體系。是否歐陸風一來,大家就扔掉自己的東西跟在人家后面跑,我并不是說歐陸風不好,在中國逐步走向世界的今天,文化之間的交流和互相侵略是一定要出現的。歐陸風就是其中一個很好地體現。我們不是要閉關鎖國,好的東西當然應該學習,甚至直接“拿來”,但重要的是要看適不適合我們的國情,中西結合成功的例子不是沒有像包括騎樓、西關大屋等等都很好。但盲目的直接嫁接是不是一種對自己文化的不尊重呢?
畫虎畫皮難畫骨
退一步,歐洲古建我們就是喜歡,就是想搬來,行不行,好的東西么,美術上還有臨摹這么一說呢!行,可以仿照,但仿照也是有技術的,不是說打個牌子,修飾一下立面,做兩個羅馬柱,貼點金,就是歐陸風格,就是古典主義了!或者學學大師的東西,外形越古怪就越有性格,越前衛(wèi),越是好東西。我們不是不能抄,抄也分明白抄和糊涂抄,要炒就要先懂,了解其本質和精髓的地方然后再抄,這樣才能抄出神韻!而不是像現在某些房地產商只以營利為目的,為符合大眾對于消費者對國外的“產品”地盲目“寵愛”,而過分偏愛“西方經典”,紛紛給自己的樓盤貼上“歐洲風情”的標簽。若真是正宗的歐洲古典主義也就罷了,最少還有個作為獨立建筑的欣賞價值,可是往往學來的又都是表面的東西,生搬硬套,照虎畫貓。令人難以茍同。
不要為了一棵樹木而放棄整片森林
喜愛出國旅游的人都知道意大利,也都喜歡意大利的城市,處處透著歐洲小鎮(zhèn)的悠閑自在感覺,每一條街道是那么的自然,一片片建筑群又是那么有韻律,而如果此時突然一座中國四合院出現在你面前你會有什么感覺?而要命的是在不遠處你又發(fā)現了像世貿大廈似的建筑物屹立在那里。你的心情一定是180度大轉彎吧!而我們一直抱怨的自己的城市就是這樣被我們自己弄得面目全非了。意大利小鎮(zhèn)令人神往就在于其百年不變的規(guī)劃,幾個世紀以來,羅馬的建筑依然奉行著一圣彼得堡大教堂為最高點的規(guī)矩,沒有人妄圖用一個怪狀的,建筑來重新定位這座城市,也沒有人只為了利益用抄來的建筑娛樂大眾,因此才有的現在的旅游勝地,而反觀我們的城市已經被一些人的盲目跟風,弄得支離破碎!沒有地域特色,沒有規(guī)劃,沒有城市的標志,只有入侵來的建筑垃圾。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當美國人以羨慕的眼觀看著我們的出土文物時,我們卻緊盯著他門麥當勞,當巴黎人自豪的向別人講述著他們的盧浮宮時,我們卻滿臉崇敬的站在他們后面。為什么我們站在五千年的華夏大地上卻無動于衷,甚至鄙棄她我們中國的建筑是以木結構為主,它的空間藝術、人文內涵與自然環(huán)境的有機結合,它的通風、向陽、節(jié)能,都是值得我們繼承和發(fā)揚的。外國人到北京先游四合院,逛北京的胡同,到天津來看我們的獨樂寺,去西安看秦始皇墓…我們就像站在鉆石堆上的孩子卻對別人手中的寶石滿眼放光。中國的建筑為什么至今都不能昂首挺胸的站在實際建筑舞臺上,是與我們這種謙恭,盲目崇拜,不自信有很大關系的。我們只有堅守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能將中國建筑推向另一個高峰。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