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11 11:33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不久前,南京大學建筑研究所趙辰教授主持修復的“浙江慶元后坑木拱廊橋”,榮獲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5年亞太地區(qū)文化遺產保護獎的最高獎項“卓越獎”。為什么小小的一座木橋能引起如此多的關注?我們采訪了趙辰教授。
獨具特色的文化遺存
“木拱廊橋”是中國一種古老而精妙的橋梁,凝聚了先民的無數智慧,現僅在浙南閩北的崇山峻嶺之中存在。在趙教授的辦公室里,記者看到了這種橋的照片:足支撐在兩岸的巖石上,底座由數十根粗大圓木縱橫拼接對拱而成“八字結構”,不用釘鉚,就這樣巧妙地搭接,簡單的結構,卻堅固異常;橋面上有遮雨的飛檐屋頂拱斗重疊,邊有披風的木板擋墻,整座橋形似一道長廊橫跨在山間。有意思的是,廊橋的橋內還設有神龕,據說古時人們都把這里作為一處祭祀中心。兩邊則有供行人休息的寬板凳,行人走累了,完全可以在橋上休息。趙教授介紹,這種橋全國現存大約100座,且主要分布于浙西南的景寧、泰順、慶元、龍泉和閩東北的寧德、南平等地區(qū)。
保護狀況堪憂 修橋工匠難覓
但是,這種當地特有的木拱廊橋,現在大多已破舊不堪。這次修復的“后坑橋”,2001年前去考察時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地步:橋面上的擋板,幾乎全部脫落;橋底的圓木被當地的農民盜用,整座橋搖搖欲墜。
最嚴重的是,橋可以修復,而修橋的人卻已經極少。趙教授介紹,現在,只有在窮鄉(xiāng)僻壤、人跡罕至之處的木拱廊橋才能得以保存,而比較發(fā)達、繁華地帶的橋早已不見蹤影,因此現在懂修橋的工匠也少得可憐。他們在當地文保部門幫助下,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工匠,懂得這門技術,但是可能再也沒有傳人了。
分析模型結構修復古橋
趙教授介紹,他們考察研究了這種橋的結構,還做了許多模型,并由當地老工匠驗證了這個模型的正確性。這個縮小了的“木拱廊橋”可以一步步組裝,由此就可以看出它是如何建成的,并可以將這門古老的技術保留下來,以后年輕的工程師,即使從沒見過這種橋,也可以根據他們分析出來的結構模型修橋了。
現在,“后坑橋”已經完全修復,它長近30米,寬七八米,坐落在青山綠水之間,當地政府正準備將其開發(fā)為旅游景點,世人很快就能欣賞到它的優(yōu)美身姿。
為何只在浙南閩北出現?
那么,為何全國只有這一地區(qū)才有木拱廊橋呢?趙教授解釋,這是由當地的地理、人文、氣侯、生態(tài)環(huán)境造就的。他們當年調研了景寧、泰順、壽寧、慶元、龍泉共20余座木拱廊橋。從地形、地貌看,都是位于山區(qū),山高溝深,溪流縱橫,那里的地理位置處于溫帶亞熱帶,雨量充沛,水流較多,人們交通很不方便,這種橋梁很適合當地的環(huán)境。
他介紹,當地的河流大多不寬,卻非常深,因此橋的規(guī)模都不是很大。造橋的材料,就是山上原產、隨處可見的杉木;橋的所有的壓力都由兩岸承擔,充分利用了山崖巖石的穩(wěn)定性;最妙的是這種橋耐壓,卻不抗震,而這個地區(qū)歷史上從沒有地震。由此,我們不得不驚嘆于古人的智慧了。
來源:南京晨報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