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07 00:00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裂縫和脫層現(xiàn)象表明,在聚合物砂漿內、聚合物砂漿與水泥混凝土界面區(qū)存在較高的殘余應力,一旦這種殘余應力超過水泥混凝土抗剪強度或聚合物砂漿的抗拉強度,就會出現(xiàn)上述現(xiàn)象。殘余應力產生的原因和聚合物砂漿整體地面的應力狀態(tài)又是如何呢?聚合物砂漿是由無機和有機材料組成的多相復合材料。無機材料一般為硅質或碳質材料,主要用作砂漿中的惰性填料;有機材料則以環(huán)氧、不飽和聚酯、乙烯基酯等熱固性樹脂為主,用作砂漿中的膠結材料。以環(huán)氧、聚酯、乙烯基酯為代表的聚合物的硬化過程是放熱反應過程,放熱峰值一般都在100℃以上,放熱反應所產生的熱量使砂漿溫度上升,長度略有增長,隨后聚合物砂漿慢慢冷卻并收縮。此外樹脂內線性分子要交聯(lián)形成網狀高分子而產生聚合收縮,貫穿于整個硬化過程。據(jù)測算聚合物砂漿收縮率一般都在1×10、6×10之間,遠遠大于水泥混凝土的收縮率(約在3×10~5×10 ),因此收縮是聚合物砂漿硬化過程的必然結果。聚合物砂漿整體地面的澆注是在早已硬化的水泥混凝土基層上進行,間隔時間一般在28天或更長。水泥混凝土基層厚度比聚合物砂漿面層厚度大得多,一般在30~60倍之間,而此時的水泥混凝上的硬化收縮基本完成,可以認定水泥混凝土是無變形的剛性體,粘結層中不產生任何相對變形,亦即聚合物砂漿面層變形與水泥混凝土協(xié)調一致;由于面層剛度遠遠小于基層剛度,而且聚合物砂漿彈性模量比水泥混凝土要小5~10倍,因而面層的收縮變形對基層影響甚微,完全受到基層控制,變形幾乎為零。
因此,聚合物砂漿整體地面系統(tǒng)中,面層的變形滯后受阻。硬化初期,在聚合物砂漿變熱期問,由于此時材料彈性模量較小,應力松馳較大,在聚合物砂漿面層產生較小的收縮應力;而在硬化后期,聚合物砂漿要冷卻,聚合收縮增大,此時彈性模量增大,應力松馳減小,在聚合物砂漿面層將產生較大的拉伸應力,而與水泥混凝土的界面區(qū)將產生剪應力。收縮變形越大,彈性模量越大,應力也就越大。一旦這種應力超過混凝上的抗剪強度,就會產生裂縫、起殼和脫層的現(xiàn)象.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lián)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